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地块,不宜选择陡坡地、石砾地、重盐碱等瘠薄地。
在伏秋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耕深达到25~30厘米,耕后及时耙耱;秋季整地质量好的地块,春季尽量不耕翻,直接起垄覆膜,秋季整地质量差的地块,覆膜前要浅耕,平整地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旋耕机旋耕,做到地面平整、无根茬、无坷垃,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选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在年降雨量低于250mm的区域,尽量不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2)选择肥力中上的地块,严禁在瘠薄地、陡坡地和砂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做到“地不好不种”。
(3)选定的地块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整地,早春整地宜早不宜迟,宜浅不宜深,配合耙耱等保墒措施,地要整细耱平,防止土壤失墒。做到“地整不好不种”。
(4)要选择豆类、马铃薯、小麦等茬口。
2)施肥
一般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5000公斤(一膜两年用地块,由于第二年施肥困难,第一年农肥施用量应增加到7000公斤以上),起垄前均匀撒在地表。
亩施尿素25~30公斤,过磷酸钙50~7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2~3公斤或亩施玉米专用肥80公斤,划行后将化肥混合均匀撒在小垄的垄带内。
注意事项:
(1)总的原则是农家肥、化肥用量应比常规种植增加。做到“肥不足不种”。
(2)加大技术宣传培训的力度,以地定产,以产定肥,视作物的长势施肥,真正做到科学施肥。
(3)积极推广秋施肥技术,增加基肥施入量。
(4)追肥应乘雨穴施(追肥枪追施)。
3)划行起垄
划行 每幅垄分为大小两垄,垄幅宽110厘米。用木材或钢筋制作的划行器(大行齿距70厘米、小行齿距40厘米),一次划完一副垄,划行时,首先距地边35厘米处划一边线,然后沿边线按照一小垄一大垄的顺序划完全田。
起垄 川台地按作物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大垄宽70 厘米、高10厘米,小垄宽40 厘米、高15厘米。
使用起垄机沿小垄划线开沟起垄;用步犁开沟起垄,沿小垄划线来回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垄中间形成垄面,用整形器整理垄面,使垄面隆起,防止形成凹陷不利于集雨。要求起垄覆膜连续作业,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注意事项:
(1)加强培训与观摩,要求农民铺膜时,严格按照规程划行起垄。做到大垄高10cm、宽70cm,小垄高15cm、宽40cm。
(2)推广使用整垄器,使垄面平整、紧实,无坷拉,提高工效和质量。
4)土壤消毒
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起垄后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细沙土30公斤,拌成毒土撒施,或兑水50公斤喷施。
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起垄后用50%乙草胺乳油100克兑水50公斤全地面喷施,喷完一垄后及时覆膜。
5)覆膜
①时间:
秋季覆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十月中下旬起垄覆膜。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但是地膜在田间保留时间长,要加强冬季管理,秸秆富余的地区可用秸秆覆盖护膜。
顶凌覆膜:早春3月上中旬土壤消冻15厘米时,起垄覆膜。此时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的蒸发,提高地温,保墒增温效果好。可利用春节刚过劳力充足的农闲时间进行起垄覆膜。
②方法 选用厚度0.008~0.01毫米、宽120厘米的地膜。沿边线开5厘米深的浅沟,地膜展开后,靠边线的一边在浅沟内,用土压实;另一边在大垄中间,沿地膜每隔1米左右,用铁锨从膜边下取土原地固定,并每隔2~3米横压土腰带。覆完第一幅膜后,将第二幅膜的一边与第一幅膜在大垄中间对接,膜与膜不重叠,从下一大垄垄侧取土压实,依次类推铺完全田。覆膜时要将地膜拉展铺平,从垄面取土后,应随即整平。
③覆后管理 覆盖地膜后一周左右,地膜与地面贴紧时,在沟中间每隔50厘米处打一直径3毫米的渗水孔,使垄沟的集雨入渗。田间覆膜后,严禁牲畜入地践踏造成地膜破损。要经常沿垄沟逐行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防止大风揭膜。
注意事项:
(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的重要性。以顶凌覆膜为主,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秋覆膜。在秋覆膜的地区,应注意解决好秋季施肥、冬季管护等问题。做到“不采用秋(顶凌)覆膜不种”。
(2)在降雨量250-450mm的区域以秋覆膜为主,在450-550mm的区域应以顶凌覆膜为主。
选用良种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降雨、积温)和气候特征(晚霜时间、小气候特点),选择株型紧凑、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杂交玉米品种,主要有沈单16号、豫玉22号、金穗系列、金源系列、酒试20等。
种子处理 原则上要求使用包衣种子,对于少数未经包衣或包衣药剂针对性差,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治瘤黑粉病等病害,用20%粉锈宁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乳油150~200克加水1.5~2.5公斤,拌种50公斤。
注意事项:
(1)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筛选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尽快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主栽品种。
(2)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在生产上使用的玉米杂交种和种子质量差的品种,坚决杜绝在市场上流通。
(3)大力宣传已确定在生产上推广的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克服良种应用的盲目性。
(4)扩大马铃薯脱毒良种的应用率。
适期播种
1)播种时间
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为玉米适宜播期,各地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
2)播种方法
用玉米点播器按规定的株距将种子破膜穴播在沟内,每穴下籽2-3粒,播深3~5 厘米,点播后随即踩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或用细砂土、牲畜圈粪等疏松物封严播种孔,防止播种孔散墒和遇雨板结影响出苗。
注意事项:
(1)在播期上可以适当提前2-3天,但不能太早,防止早播出苗后受冻。 (2)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如果种晚熟品种,在避开冻害的情况下要适当提前播种,如果是中早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播种,但不能晚于4月底。 (3)播种时规范使用点播器,点播后随时按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点播后应用细沙或沤熟的粪土封穴覆盖,防止播种孔大量散墒和遇雨板结影响出苗。
(4)为了保证全苗,每穴2粒。
(5)要掌握合理的播种深度,一般播深以3-5厘米为宜。 (6)在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普及应用有针对性的包衣“红种子”,地下害虫和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还要作好土壤消毒。
3)合理密植
按照土壤肥力状况、降雨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年降雨量300~350毫米的地区以3000~3500株为宜,株距为35~40厘米,年降雨350~450毫米的地区以3500~4000株为宜,株距为30~35厘米,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地区以4000~4500株为宜,株距为27~30厘米。肥力较高,墒情好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注意事项:
(1)合理密植,通过试验确定不同区域合理的密度。一般情况下降雨量为100mm,种植株数为1000株/亩。
(2)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推广的耐密型高产品种,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效果。
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出苗~拔节)
苗期管理的重点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
破土引苗 在春旱时期遇雨,覆土容易形成板结,导致幼苗出土困难,使出苗参差不齐或缺苗,所以在播后出苗时要破土引苗,不提倡沟内覆土。
查苗补苗 在苗期要随时到田间查看,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移栽,在缺苗处补苗后,浇少量水,然后用细湿土封住孔眼。
定苗 幼苗达到4~5片叶时,即可定苗,每穴留苗1株,除去病、弱、杂苗,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
打杈 全膜玉米生长旺盛,常常产生大量分蘖(杈),消耗养分,定苗后至拔节期间,要勤查勤看,及时将分蘖彻底从基部掰掉,注意防止玉米顶腐病、白化苗及虫害。
注意事项:
(1)采取破土引苗的办法,及时放苗,保证全苗。
(2)及时定苗,留壮苗,保证苗齐、苗匀。
(3)及时防除草害。
(4)勤查勤看及时将无效分蘖从基部掰掉。
(5)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在发生病虫害的地块,要做到勤查看,及时有效的予以控制。
2)中期管理(拔节~抽雄)
中期管理的重点是促进叶面积增大,特别是中上部叶片(棒三叶),促进茎秆粗壮墩实。此期要注意防治玉米顶腐病、瘤黑粉病、玉米螟等虫害。
当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追施壮秆攻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追肥方法是用玉米点播器或追肥枪从两株中间打孔施肥,或将肥料溶解在150~200公斤水中,用壶在两株间打孔浇灌50毫升左右。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后,水肥热量条件好,双穗率高,时常还出现第三穗,应尽早掰除第三穗,减少养分消耗。
3)后期管理(抽雄~成熟)
后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早衰、增粒重、防病虫。要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时间,促进粒多、粒重,肥力高的地块一般不追肥以防贪青;若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应及时追施增粒肥,一般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为宜。
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果穗收后,秸秆应及时收获青贮。将地膜保留在地里,保蓄秋、冬季土壤水份,在第二年土壤消冻后顶凌覆膜时,撤膜、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注意残旧地膜的回收。
如果是一膜两年用,可将秸秆保留至第二年或砍倒后放在地膜上保护地膜,第二年在两根茬中间播种玉米。
注意事项:
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及籽粒乳线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晚收,以保证籽粒的充分灌浆和成熟。改变过去“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为“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即籽粒生理成熟时收获”。一般于10月上旬收获。
一膜两年用技术
1)技术特点
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技术就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揭膜和耕翻土地,来年春季在原地膜上播种下茬作物的栽培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秋冬春季节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又可减少风蚀和水蚀,改善生态环境;可减少地膜投资、用工等费用;而且玉米根茬可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在保证肥料供应的情况下,仍可获得高产。
2)操作方法
在上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用细土将破损处封好,保护好地膜。第二年,若种植玉米,在前作根茬中间打孔点播,每穴播2粒,若种植马铃薯,可在大垄垄侧播种马铃薯,也可种植小麦、油菜、豆类、蔬菜等其他作物。
3)田间管理
重点是重施化肥。生长期多次追肥,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2~3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在抽雄以后酌情追施攻粒肥。施肥方法是用点播器在两株中间追施。秋收后及时清除秸杆和残膜,耕翻整地。
定西双垄沟技术是定西高效旱作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